咨询热线
13966797687

行业新闻

News
联系我们
  • 安徽朗士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

    电话:13966797687

    总机:0551-69026388   
    传真:0551-62733885
    邮箱:13966797687@163.com

    网址:www.longsley.com

   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岗集瑞风路13号
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行业新闻 >  行业资讯
寻找通向中国智造2025的指明灯

 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于中国建设新型社会的作用不言而喻。今年5月8日,国务院发布《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规划》。其中明确指出:“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,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,重点在制造业,难点在制造业,出路也在制造业。   本文结合城市自身定位和外部大环境,同时举以典型企业案例来谈谈,“中国制造2025”之路的指明灯在哪里?
       “中国制造2025”之路
       先定位城市,后布置产业中国制造2025是个大概念大范围,要有条不紊地发展制造业,首先要循序渐进,缩小范围准确定位。例举一个典型而新晋的实例-首都北京的规划。北京市于12月9日公布了《<中国制造2025>北京行动纲要》(下称《纲要》),从规划的《纲要》来看,可以发现北京市未来的“中国制造2025”计划紧紧围绕着“北京创造”这一主题。这与它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密不可分。

       北京智能制造支持高精尖产业
      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,既是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心。它所拥有的软硬实力大大超越了一般城市。自身聚集大量顶尖人才资源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,创新资源密集,是新理念、新业态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,同时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。

       在产业规划上,北京方案提出的三个“一批”重在产业转移,进而提升北京市的产业形态,建设高精尖的产业体系。根据自身优势选定八大新产业,如新能源智能汽车、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、自主可控信息系统、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八大新产业生态专项,通过“实施一个专项、打造一个生态,主导一个产业”的理念,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,抢占产业主导权。

       北京选择将这八个领域作为重点,在符合国家整体方针政策的大方向前提下,充分展示了目前北京所具有的各方优势,同时也比较贴近北京当下的产业现状。准确的定位给北京市的产业布局打好扎实的基础,同时也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发展做出铺垫式贡献。其他城市在迷茫如何入手时,大可参考北京的建设方式,笔者认为虽不及北京竞争实力,但都会具有一定的优势。根据自身定位来定义“中国制造2025”,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还能创造优势产业集群。

       政策扶持跟进,企业实践先行

       《中国制造2025》计划,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,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在一定程度上,是中国版“工业4.0”规划。“工业4.0”最早由德国政府提出,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,工业4.0时代又可以叫做智能制造时代。在国家政策下,地方也根据自身形势发布相关规划政策促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实现。

       12月7日,安徽省政府发布了《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》。未来10年,安徽省将重点突破12个高端制造业领域。同时《安徽篇》将智能制造、质量品牌建设、工业强基、科技创新和绿色制造作为未来发展的五大工程。其中,对于智能制造工程,预计到2020年,大中型企业普遍通过互联网开展研发、生产、管理、服务等活动,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、管理全方位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。到2025年,基本建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,智能制造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。
       芜湖产业集群
       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中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,将构建“一中心、两基地、多园区”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空间,即建设合肥市大数据生产应用中心,淮南、宿州市大数据存储基地,黄山、池州、马鞍山、芜湖、滁州等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。同时建立重点企业产业互联网联合平台,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业发展步伐,积极吸引国内外主流大数据企业落地进驻。

       政策的大力扶持,企业紧抓时机实践先行。从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转型进而推动“中国制造2025”具体落实。例如,作为安防领域的龙头企业,海康威视通过中国“工业4.0”的规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智能制造。海康威视将于今年12月底前全面投产的海康威视安防产业园,将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安防监控产品高端制造业基地、安防电子和软件智能产业基地之一。据介绍,海康威视将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,加快人机智能交互、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的应用。
       当前,正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关键时期,要发展好中国制造2025,城市定位、产业合理布局是基础。国家政策扶持是区域及企业的红利。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的转型,同时融入工业大数据,让我们看到先进高效的生产模式对于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大有裨益。北京市和安徽省出台相关规划,很好的为当地的发展指明道路。帮助企业不再盲目改造创新,而是可借助政策利好优势结合自身实际,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从而推动自身发展。

       “中国制造2025”不但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与挑战,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更高水平得要求。所以各区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规划、组织和管理模式。只有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,才能不断激发个体新的增长动能。

返回顶部